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新闻中心

《新文科·新舞界讲坛》回顾|溯源中华舞蹈文化根脉 于平教授:《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》讲座


时间:2025-04-21   来源:舞蹈学院  点击:10

2025416日至18日,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特邀中国著名舞蹈理论家、评论家,博士生导师于平教授,开展了为期三天的《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》专题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聚焦中国舞蹈的起源与历史演进,结合文献考据、文物研究与田野调查“三重证据法”,系统梳理了从原始巫舞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建构方式。

416日:巫舞与萬舞的文化解码

上午场于平教授围绕《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》中“巫舞”与“萬舞”部分展开深度解析。他指出,巫舞是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核心载体,其功能从“以舞降神”逐渐演化为农耕文明的祈雨仪式。通过对甲骨文“巫”字的结构分析,于平教授揭示了“巫、无、舞”三者在象形文字中的同源性,强调巫舞的动态特征源于“禾熟拔其穗”的劳动模仿。对于萬舞,于平教授结合《诗经》与马家窑彩陶纹饰,考证其源自西戎牧羊部落的“蛙图腾崇拜”,并关联纳西族东巴舞谱中的“金色神蛙舞”,展现跨时空的文化流变。

下午场讲座聚焦“羽舞”与“袖舞”部分展开讲述。于平教授以周代《六代乐》中的《大韶》为例,解析“执羽而舞”的祭祀功能,指出羽舞不仅是沟通天地的媒介,更是早期社会等级制度的视觉符号。关于袖舞,他通过汉代画像砖与诗词《宛丘》的互证,阐释长袖舞“罗衣从风”“扬袖踏鼓”的美学特征,并溯源至楚地巫舞中“两袖舞形”的动力定型。现场还对比了戏曲水袖与唐代《霓裳羽衣舞》的技法传承,揭示袖舞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构中的核心地位。

417日:灯舞、鼓舞与龙舞的意象流变

上午场于平教授从民俗学视角剖析“灯舞”与“鼓舞”。他以陕北社火中的“莲花灯舞”为例,解读灯舞“驱邪纳福”的仪式功能,并关联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宋代元宵灯会的“舞队”记载,展现其从宗教仪式向世俗娱乐的转型。对于鼓舞,他结合《说文解字》对“鼓”字的训诂,指出其最初与狩猎、宴享活动相关,并对比彝族铜鼓舞的“铿锵节奏”与傣族象脚鼓的跨境文化互动,强调鼓舞作为族群凝聚符号的跨地域共性。

  下午场讲座重点讲解了“龙舞”“剑舞”与“鼓舞”。于平教授通过岭南火龙、江南草龙等案例,解析龙舞从“土龙致雨”的农耕祈愿到“民族精神象征”的意象升华。剑舞部分,他溯源至周代《大武》的“执辔如组”,并对比唐代公孙大娘《剑器舞》与当代舞剧《秦王破阵乐》的形态创新,提出“剑意”是中国古典舞气韵美学的核心。现场还以陕北腰鼓的动态示范,阐释鼓舞“力与势”的身体语言如何呼应“秦文化”精神。

418日:履舞溯源与学科建设启示

于平教授以“履舞”为切入点,解读《诗经·宛丘》“坎其击鼓,值其鹭羽”中“履迹而舞”的原始意象,关联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彩陶盆的“连臂踏歌”纹饰,揭示舞蹈与土地、劳动的深层关联。讲座尾声,他推荐了《艺术与视知觉》《世界舞蹈史》等必读书目,并总结道:“舞蹈史研究需以‘三重证据法’贯通古今,既要守护‘文化记忆’,更需在当代创作中激活传统语汇的生命力。”

本次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逾300人参会。舞蹈学院院长马昱老师在讲座的最后发言道:于平老师以其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,为我院师生开启了中国舞蹈文化根脉的探寻之旅。他通过“三重证据法”将文献、文物与田野鲜活联结,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示范,也启发我们在当代创作中激活传统语汇的生命力。此次讲座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,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,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中国舞蹈文化根脉的认知,更为“十四五”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注入理论动能。未来,西安音乐学院将持续推进此类高端学术活动,助力中华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
上一篇:下一篇: